古代社會存在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,唐代時期的「五姓七家」,雖然政治影響力大不如前,但仍受天下人崇尚,這些大家族通常只會相互通婚,很少與外姓氏結為親家,武則天看不慣他們的做法,於是下達「禁婚令」阻止內部通婚,未料反而引起閃婚風潮,五姓七家都忙著讓子女成親,連聘金都不收了。
大陸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賡哲指出,唐代社會出現一個有趣現象,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大家族,雖然在政治上已經沒落、不具影響力,但經過幾百年累積的社會名望,讓他們在「婚嫁市場」上仍是搶手對象,而當時天下最崇尚的就是「五姓七家」,包含博陵崔氏、清河崔氏、趙郡李氏、隴西李氏、滎(音同營)陽鄭氏、太原王氏、范陽盧氏。
于賡哲表示,這「五姓七家」十分高傲,通常只會相互通婚,儘管其他家族的人也能求婚,但他們眼光挑剔,就算是唐代宰相來求婚,結果也不一定成功。唐太宗得知後相當不滿,命人編撰《氏族志》,試圖讓氏族門第重新洗牌,卻還是無法連根拔除這種社會風氣。
武則天登基後,同樣看不慣「五姓七家」的傲氣,於是下達「禁婚令」,禁止這7個家族互相通婚,未料掀起一股閃婚風潮,「五姓七家」紛紛趕在禁婚令實施前,讓還沒成家的子女成親,連聘金也不收了。而七大家族的旁門遠支,甚至將「禁婚令」拿來炫耀,因此于賡哲認為,武則天打壓名門貴族的做法只是治標不治本。